救苦宝诰

蔡升元整理

七月初七,七夕节

救苦宝诰

七夕节,又被称为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等,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个节日起源于对星宿的崇拜,传统上是用来纪念七姐诞,人们在七月七日晚上举行祭祀活动,因此得名“七夕”。

七夕节起源于中国西汉时期,盛行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属于“靓女”的专属节日。虽然一些古老的七夕节习俗已逐渐消失,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得以延续。七夕节不仅在中国流传,还在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七夕节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救苦宝诰

乞巧节源自传统节日“七姐诞”,乞巧节得名于民间的“乞巧”习俗。七月七日是七姐的诞辰,“乞巧”习俗是这一节日的重要传统之一,因此也被称为“乞巧节”。根据民间传说,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过去,年轻美丽的女性们向七姐“乞巧”,希望得到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实际上,“乞巧”只不过是一种展示巧艺的竞技。

救苦宝诰

女节,又称七夕节或少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专属于靓丽的女性们。在这一天,女孩们会进行拜仙、乞巧、赛巧等活动,以求得手巧和婚姻的美满。在过去,婚姻是女孩一生幸福的重要事情,因此,许多痴情的女子会在七夕当晚仰望星空,祈求自己的婚姻能幸福美满。

救苦宝诰

中国情人节早期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因此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如今,它被认为是中国非常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并且在当代更是具有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了牛郎织女星象所对应的岭南地域分野。东汉时期将织女七夕渡河的情景赋予了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西京杂记》是东晋葛洪所著的一部文学作品,其中记载了很多古代的文化风俗。其中提到了汉代彩女在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这是我们所见到的最早关于乞巧习俗的记载。

八月初八,蟠桃节

救苦宝诰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六月初六和八月初八这三个日子,传说中西王母会在瑶池举办盛大的蟠桃盛会,各路神仙都前来祝寿,场面异常热闹。与此相关的有穆王在昆仑山旁边的瑶池上为西王母祝寿,《西游记》中孙悟空偷吃蟠桃大闹天宫,以及《封神演义》中姜太公修炼的地点。在离黑海不远的地方,还有海拔最高的神秘西王母瑶池,此地立有“西王母瑶池”纪念碑石。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尤其是台湾、港澳和其他同胞,常前来朝拜寻根。

救苦宝诰

风情节是兴仁县苗族人民传统的节日。传说古时天降大雨,百日不停,大地成为一片汪洋,生灵涂炭。唯有苗家少年阿衣和美丽善良的阿兰姑娘,以及他们的忠实猎狗阿嘎,躲进一只大木盆中,随波漂泊。他们相濡以沫,勇敢地战胜了灾难,捧来肥沃的泥土,细心栽种,日夜呵护,最终迎来了新生。农历八月初八日这一天,也就是辰日,阿衣和阿兰在丰收的日子里喜结良缘,开始了幸福的家庭生活。

救苦宝诰

镇远尚寨土家族的唢呐节每年农历八月初八举行,是一个隆重的庆祝活动。而在云南大理和剑川等地,白族、彝族等民族也在八月初八至十二日举行耍海节或绕海会,用祭祀典仪纪念英雄段赤诚。传说段赤诚曾除去洱海中的一条恶蟒,拯救了百姓,然后与蟒同归于尽。自那以后,每年的八月初八,当地民众都会绕海举行祭祀活动,并且进行各种善事,如打涝溺尸、修筑堤防、救济贫困家庭等。活动结束后,他们还会划船放歌,举办野宴来庆祝这一传统节日。

救苦宝诰

赶秋节是苗族的一个重要节日,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初八举行。这一节日是为了祈求来年的丰收和风调雨顺。

九月初九,重阳节

救苦宝诰

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此节日也被称为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

救苦宝诰

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在农历九月九日庆祝。这一节日在《易经》中得到了启发,“六”被看做阴数,“九”被看做阳数,因此重阳节也被称为重九。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而在唐代时则正式被定为民间节日。重阳节沿袭至今,是一个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节日。到了这一天,人们会与老年人团聚,共度欢乐时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阳节被视为一个象征着长寿和健康的节日,因此也被称为老人节。早在古代,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表达了对重阳节的美好祝愿。同时,三国时期的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也提到了九月九日的重要意义:“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老人节是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的,它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重阳节则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救苦宝诰

重阳节,也称为“登高节”或“茱萸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古代,人们将重阳节视为厄日,因此把重阳节看作避祸延年的日子。人们习惯在重阳节时佩戴茱萸,认为可以抵御寒冷,避免灾祸。茱萸被赋予了驱邪的神力。在宋朝,人们还给茱萸和菊花起了两个雅称,称茱萸为“避邪翁”,称菊花为“延寿客”。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可以追溯至汉代,南朝时期的文献中已有记载。唐朝时期,重阳节的庆祝活动达到了巅峰。皇宫会在重阳节时赐茱萸给群臣。尽管宋元时期以后重阳佩茱萸的习俗逐渐消失,但人们对于重阳节期盼避邪消灾、祈求长寿的愿望却一直保存至今。

救苦宝诰

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登高的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祭祖求福的活动也源自大自然中的节气变化,重阳节登山祈福与春天踏青相对应。“登山祈福”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很流行。

救苦宝诰

重阳节又称菊花节,赏菊则成了这一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之一。在宋代的《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对重阳节赏菊的描述十分详细:“九月重阳,人们都下赏菊,有数种不同的菊花。其中,黄色和白色的花蕊被称为‘万龄菊’,粉红色的称为‘桃花菊’,白色带有檀香的是‘木香菊’,黄色且形状圆润的是‘金龄菊’,而纯白且花朵较大的被称为‘喜容菊’。可谓是到处都能看到各种花菊盛开。”

十月初十,寒衣节

救苦宝诰

寒衣节是农历十月初十的节日,也被称为送寒衣节。这一天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十月朝节(农历七月十五)一起被称为一年中的三大“鬼节”。

救苦宝诰

“十月朝”指的是农历十月初十,是一个被人们淡忘的但至关重要的传统祭祖节日。根据古代的唱书,十月满一年,十月赶着上坟,到了十月初十这天,家家户户都会烧纸祭祖,坟上飘起了白纸,家家还会送衣物和食物到坟前。

十月朝是根据农历十月初一日开始的传统节日。自秦代统一中国后,以建亥之月为首,农历十月一日相当于秦之元旦。宋代更加重视十月朝节以及立冬日。根据《诗经.豳风.七月》:“九月授衣”之意,朝廷在这一天有赐衣之制,士民祭扫祖先坟墓,烧纸剪冥衣,因此明清时期又被称为“烧衣节”。北方天气寒冷,因此在这一天开始使用炉火,称为“开炉”。《周礼·春官·世妇》提到:“大丧时,外内命妇要在朝暮哭,对不敬的人施以严厉的惩罚。”农历十月初十是寒衣节的开始,也称为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和秋季的十月朝节(农历七月十五),共同被称为一年中的三大“鬼节”。《清嘉录》提到了“十月朝”一条记录列于十月之首:期间进行了墓祭,类似寒食节。不论贫富,人们都祭祀他们的祖先,多数人烧纸冥衣等物品,这被称为“烧衣节”。天干共有十个,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因此天地运行一个周期需要十天。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十二个。祭祀的时间一般可选择天干的后两天顺序即“初八、初九”,或者地支的后两天顺序即“十一、十二”。根据历史和天地气数的变化,真正的“十月朝”节日应该是指的“十月初十”,而非错误传说的十月初一。

建议在十月初十的前两天(十月初八、初九)或后两天(十月初十一、初十二)进行祭祀,这样能够得到天地气数的支持,使天地神明和鬼神都会在位。在这个时间进行祭祀,可以达到祭祀天神、地神和鬼神(祖先)的效果。因为十月初十是清明节,是鬼神过节的日子,就像人间春节的除夕一样,他们不喜欢被打扰。因此,俗称老百姓在清明节当天不去祭祀祖先,而是选择清明节的前两天和后两天进行祭祀,这样天地鬼神会最大程度地受用。正如清代佚名作家在《燕台口号一百首》中所述:“穿上厚厚的寒衣好在孟冬时节烧,门外飞起的灰灰到达远郊。纸钱串串分送到很远的地方,九原尚可辨认上面的封包。”

救苦宝诰

庙门前的石柱上刻着蔡伦的名字。过去,蔡伦的庙宇在池畔,后来被元代知州陈宗羲重修并更名为蔡侯祠。当地居民每年农历十月十日都会举行隆重的蔡侯会,以此纪念蔡伦诞辰。

根据蔡侯祭会序和费著的《蜀笺谱》记载,古代书籍记录多采用竹简、嫌帛等材料,直到蔡伦发明了纸张。蔡伦的纸张替代了竹简和嫌帛,解决了书籍材料过重和成本高昂的问题。费著的《蜀笺谱》中记录了蔡伦纸的广泛应用,蔡伦的贡献被纸业界尊为始祖。

十一月十一日,消灾节

救苦宝诰

消灾救难,这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信仰和祭祀日子。农历十一月十一日是太乙救苦天尊的生日,因此被视为消灾节。太乙救苦天尊是被供奉为消灾救难的神灵。

救苦宝诰

太乙救苦天尊,是道教信奉的重要神祇之一,又称太一。据道经记载,太乙天尊居天界妙严宫,专门拯救堕入地狱之人的大神。只要人回心向善,诚心祈祷,并默念“寻声赴感太乙救苦天尊”圣号,即可得到解脱和救助。在道教的“超度”仪式中,通常会悬挂救苦天尊的神像,以示接引和救济苦难。有关太乙救苦天尊的教诲,可在《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中寻找到。

太乙救苦天尊(又称青玄上帝)被认为能够随声应感,解除忧愁,排除难关,并且将凶险化解为吉祥。传说天尊座下的九头狮子一声吼,可以打开九幽地狱的大门,即地狱最深层,拯救众生于苦难之中,将血湖变成莲池。同时,太乙救苦天尊与真武大帝及文始真人分别代表着过去、现在以及将来。因此,十一月十一日也被视为祭祀祖先、消除祖先宗亲罪孽的日子。东极青华大帝也被称为太乙救苦天尊,另有别称“寻声救苦天尊”、“太一救苦天尊”、”青玄九阳上帝“等,简称救苦天尊。

杜光庭编《道教灵验记》中描述了太乙天尊端坐在九色莲花座上,九色莲花下有九头狮子口吐火焰,簇拥宝座,头上环绕九色神光,放射万丈光芒,金童玉女、众多真人、力士、金刚神王卫护身旁。同时,《青玄济炼铁罐施食全集》描绘了太乙天尊骑九头狮子,手持杨柳洒琼浆以救苦度亡。

十二月十二日,百福日

救苦宝诰

百福日是道教中的一个重要日子,传统上认为是农历十二月十二日。据道经记载,这一天太素三元君会临朝显灵,被称为百福日。太素三元君是无英、黄老、白元三元君的外祖母,也是白素、黄素、紫素三元君的母亲。在道教中,她们地位显赫。这也反映了道教的一部分元老都是女性,表明了尊重女性的文化传统。

在每年的腊月十二日,是三素元君朝真的日子,而十四日和十五日是四天王巡行的日子。廿一日是五岳神降的日子,四天王也会再次巡行。廿三日,司命将朝天奏报人们的善恶,廿四日,三清玉帝也会一起降临考核众生的善恶。最后到了腊月三十,诸神将下降察访众生的善恶。因此,在这些日子里,大家都要小心谨慎,以防自己的行为受到审判。

救苦宝诰

腊月十二是被称为“百福日”的节日,它最初起源于道教,并与太素元君有关。太素元君是三素元君的母亲,而在道教中,她代表着“太素三元君朝真日”。虽然这个节日在传统文化中并不十分常见,但取其“百福”的美好寓意,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个节日。因此,腊月十二被视为一年中的百福日。

救苦宝诰

蚕花娘娘诞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据说是在腊月十二。蚕花娘娘也被称为蚕花奶奶或蚕花姑娘,有时也被称为“马头娘”或“马头神”。传说中,人们塑造了一个骑在马背上的姑娘的形象,并在庙里供奉她,正式称为“马鸣王菩萨”。

带你了解神奇的面相识人术,另赠送道学知识180讲,符咒,风水,八字等资料,添加法霄道人微信:517349262  备注:交流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2386372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qz1.com/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