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律

五代律

唐代律赋是科举制度的产物,在应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至贞元、元和间而盛,至晚唐则别开生面。贞元年间莆田人林藻的律赋就已经表现不俗。据《闽川名士传》载,贞元七年(791),试《珠还合浦赋》,林藻赋成,凭几假寐,梦人谓之曰:“君意甚佳,但恨未叙珠来去之意尔。”藻悟,视其草,乃足四句。主考杜黄裳评曰:“唯林生叙珠来去之意,若有神助。”当年林藻及第。至晚唐,律赋出现了新变的潮流。清李调元《雨村赋话》曾指出:“逮乎晚季,好尚新奇,始有《馆娃宫》《景阳井》及《驾经马嵬坡》《观灯西凉府》之类,争妍斗巧,章句益工。”晚唐赋家“好尚新奇”,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科举考试的藩篱,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呈现出一些亮丽的新色彩。而作为晚唐律赋三大家之二家的黄滔和徐寅都是莆田人。他们的创作不仅代表着晚唐五代全国律赋的艺术成就和精神风貌,更彰显了莆仙文学的崛起和兴盛。

五代律

1.黄滔的律赋

黄滔擅长以史怀古为题材,喜欢写诸如《景阳井赋》、《水殿赋》、《馆娃宫赋》、《明皇回驾经马嵬赋》等描写历史故事的作品。这些作品多以前代帝王故事为素材,以讽刺君王的荒淫误国为目的。黄滔的作品表现出对吴王、陈后主、隋帝等昏庸无道之君进行讽刺,以警示当世帝王。可以说,黄滔在怀古作品的题材和主题上相对单一,甚至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套路,给人略感单调。因此,黄滔的怀古作品最大的特点在于借古讽今,颇具智慧,但也因为缺乏新意而显得略显单调。

五代律

黄滔的律赋以其警句、丽句而闻名。比如《明皇回驾经马嵬坡赋》中的“日惨风悲,到玉颜之死处;花愁露泣,认朱脸之啼痕”“羽卫参差,拥翠华而不发;天颜怆恨,觉红袖以难留”“神山表态,忽零落以无归;雨露成波,已沾濡而不及”。还有《景阳井赋》中的“理昧纳隍,处穷泉而讵得;诚乖驭朽,攀素绠以胡颜”“青铜有恨,也从零落于秋风;碧浪无情,宁解流传于夜壑”“莫可追寻,玉树之歌声邈矣;最堪惆怅,金瓶之咽处依然”等。据李调元在《雨村赋话?新话》中所述,黄滔的《汉宫人诵<洞箫赋>赋》被盛赞为“最多丽句,传在人口。如‘十二琼楼,不唱鸾歌于夜月;三千玉貌,皆吟凤藻于春风。’又如‘如燕人人,却以词锋而厉吻;雕龙字字,爱于禁署而飞声。’又如‘一千余字之珠玑,不逢汉帝;三十六宫之牙齿,岂启秦娥。’皆极清新隽永。按文江律赋,美不胜收,此篇尤胜。句调之新异,句法之尖颖,开后人多少法门”。可见后人对黄滔的律赋评价依然很高。

2.徐寅的律赋

徐寅创作的律赋现存47篇,大致可分为咏史怀古、写景咏物、咏怀和省试四类。其中,咏史怀古类占25篇,常常通过借古讲今来表达对末世的悲伤和慨叹。这类作品可以再细分为两种:一种是借古讽今,指责前代昏君,并以古为鉴,告诫当朝天子。另一种是怀念盛世,歌颂明君贤臣,并对今非昔比表示怀念和个人悲凉之情。徐寅的这些咏史怀古赋打破了律赋本应歌功颂德的传统,而是充分发挥了赋的讽谏功能,切中了时弊,言之有物,体现了晚唐律赋在前人创作上的革新。

五代律

在徐寅的赋作品中,尽管数量不多,却颇具特色。这些作品通常不拘功名题目,而是关注现实风物,描绘山川形胜、自然景物或生活用具,从而丰富了律赋的表现内容,扩展了律赋的题材范围。其描绘的景物细腻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例如《鲛人室赋》描绘了一个神奇而美丽的海中圣殿,给人以神往之感。《御沟水赋》以皇宫内的沟水为描写对象,虽然是旧池沟水,却也景色宜人。还有以咏物为名的作品,既有议论,又有叙事和抒情,表现了作者的感怀之情。如《涧底松赋》承袭了左思《咏史》的诗意,描绘了碧涧青松虽然身为栋梁之材,却因地位低下而黯然无光,但青松仍然坚强挺拔,期待伐木匠人的到来。这样的作品以物抒怀,不仅体现了对汉赋“体物写志”传统的回归,也是对其结构的大胆革新,表现出了向咏怀赋靠拢的倾向。

徐寅的咏怀赋是他作品中的又一大亮点。在这些赋中,作者直抒胸臆地表达了自己特定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抒发丰富而真实的思想感情。例如,《人生几何赋》是抒情赋的典型代表,勾画了人生短暂、变幻莫测的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颓废情绪。作品得到了当时社会的广泛共鸣,广受好评。

徐寅律赋在艺术上展现出两大特点。一方面,他的作品越发严谨精美,对仗工整巧妙,声律规范和谐,既传承了六朝骈赋的精致优美,又从诗歌中借鉴新的技法,表现出诗化的创作倾向。另一方面,他的作品更加自由灵活,表现出诗化和散文化的双重倾向。在形式上,他既借鉴诗歌技巧又借鉴散文句法,呈现出精巧细密而又灵活多变的创作特征。徐寅在同一段落里搭配使用不同句式,以避免单一枯燥,诗体和散文体并存。

带你了解神奇的面相识人术,另赠送道学知识180讲,符咒,风水,八字等资料,添加法霄道人微信:517349262  备注:交流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2386372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qz1.com/963.html